跳到主要内容

三、 論集部

五七、 大乘起信論

一卷,一○七二七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七五—五八三)。梁· 真諦三藏譯。

馬鳴菩薩造此論,起大乘信根。作五分説:

  • 一、 因緣分,説八種義,明作論意,令衆生於大乘起信,歸於正見。
  • 二、 立義分,㈠ 、法,㈡ 、義。法謂心也。義謂體相用三大也。
  • 三、 解釋分:
    • ㈠ 顯示正義:依一心法,有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 ㈡ 對治邪執: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我見,邪執自無。
    • ㈢ 分别發趣道相,有三:
      • 一、信成就發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也。
      • 二、解行發心。
      • 三、證發心。
  • 四、 修行信心分,謂四信:信根本——真如、信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次明有勝方便,專意念佛,得生他方佛土。
  • 五、 勸修利益分:若人依此論起修,決成無上道。

異譯一種

⑴【 大乘起信論】

二卷,一○七六五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八三—五九一)。唐· 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㈠ 作因分:馬鳴菩薩明造論因緣有八種。

㈡ 立義分:法謂衆生心,義謂體相用三大。

㈢ 解釋分:一 顯示實義:依於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 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三:⑴ 信成就發心,⑵ 解行發心,⑶ 證發心。

㈣ 修信分:四信,真如及三寶。五行,六度前四及止觀。又明求生浄土,得不退轉。

㈤ 利益分。

蕅益大師謂:此本比梁譯,文更通順。著裂網疏,以正膚謬。

註疏二十三種

①【 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

一卷,三千多字。卍續藏第七十一册(二六三—二六四)。陳· 揚州沙門智愷作。

②【 大乘起信論義疏】

上卷。隋· 沙門曇延撰。卍續同上(二六四—二八○)。此疏原二卷,傳説下卷同海東疏,故不傳。

③【 大乘起信論義疏】

四卷。大藏第四十四册(一七五—二○一),卍續藏第七十一册(二八一—三○九)。隋· 浄影沙門慧遠選。

大乘起信論者,蓋乃宣顯至極深理之妙論也。摧邪之利刀,排淺之深淵,立正勝幢。是以,諸佛、法 身菩薩,皆以此法爲體;凡夫,二乘,此理爲性;故改凡成聖,莫不由之。……

④【起信論疏(海東疏)】

二卷。大藏第四十四册(二○二—二二五)。新羅沙門元曉撰。

⑤【起信論别記】

二卷。大藏同上(二二六—二四○)。海東沙門元曉撰。

⑥【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

六卷。卍續藏第七十一册(三一○—三五一)。新羅沙門元曉撰。將别記會入疏中,故稱會本。閲讀甚便。 釋論三門:標宗體,釋題名,依文顯義。

⑦【 大乘起信論内義略探記】

一卷。大藏第四十四册(四○九—四二二),卍續藏第七十一册(三五一—三六四)。新羅沙門太賢作。 釋論二門:述論大意,探論中義。

⑧【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二卷。卍續藏第七十一册(三六五—三八五)。唐· 青丘沙門見登集。

集起信、唯識二論同異,略分八門:

㈠ 建立真理同異門,㈡ 建立真智同異門,㈢ 建立八識同異門,㈣ 建立唯識同異門,㈤ 建立熏習同異 門,㈥ 建立三身同異門,㈦ 建立執障同異門,㈧ 建立位行同異門。

⑨【 大乘起信論義記】

五卷。大藏第四十四册(二四○—二八六)。卍續藏,論記會本,七卷。第七十一册(三八六—四三五)。唐· 沙門法藏撰。

释論十門:教起所因,諸藏所攝,顯教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所詮宗趣,釋論題目,造論時節,翻譯年代,隨文解釋。

⑩【 大乘起信論别記】

一卷。大藏第四十四册(二八七—二九五),卍續藏第七十一册(四三六—四四四)。唐· 沙門法藏撰。有三十五章。

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

大藏教典,卷帙浩繁;求其簡要精深者,莫如起信論,而解釋此論者,自隋唐以來,無慮數十家;雖各有所長,然比之賢首,則瞠乎其後矣。

藏内、賢首疏五卷,人皆病其割裂太碎,語意不貫,蓋圭峯科會之本也。蓮池重加修輯,刻於雲棲;憨山治爲疏略,刻於徑山;文義雖覺稍聯,總不能如原作之一氣呵成也。

近年求得古逸内典於日本,自六朝以迄元明,凡數百種;内有起信論義記,以十門開釋,始知圭峯删削頗多,致失原本規模。然經日本僧徒和會,仍不免割裂之病。求之數年,復獲别行古本,真藏公原文也。讐校再三,重加排定,務使論文記文自成段落,庶幾作者義味滋於行間;後之覽者,恍如親承指授也。

另有别記一卷,似作於義記之先;蓋别記所詳者,義記則略之。遂併刊以成完璧云。

日本南條文雄,與余友善,此記賴以得之;其嘉惠後學,豈淺鮮哉!

光緒戊戌(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石埭楊文會,識於金陵刻經處。

此緣起,載在義記之前(卍續七一册三八六),可見卍續之義記是據金陵本。讀此緣起,不但知賢首義記以此爲善本;同時可知於清末時,仁山長者於日方請囘許多古疏之經過,故特録其全文。

11【 起信論疏筆削記】

一卷。大藏第四十四册(二九七—四○九)。宋· 長水子璿法師,釋賢首法藏大師義記。

12【起信論疏記會閲】

十一卷。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一○九—三一八)。清· 慈雲沙門續法,會賢首疏、宗密註、長水記,合爲一部,便於閲覽。

13【起信論纂註】

二卷,卍續藏第七十一册(四四五—四七五)。明· 沙門真界纂註。

昔密藏開公,始創刻藏道場於清涼妙德,余嘗駐錫其間,因與二三法侣,講斯論記,而開公亦預焉。每至隱奥乖隔處,公即爲諸學衆,設難問辯,委曲搜揚。講甫畢,公啓余曰:“斯論,文辭簡要,義理宏深,誠諸大乘經之關鍵也。但分文析義,科節太繁;加以疏記未合,恐披覽者難爲融會。子能去繁就簡,融合疏記,如楞嚴纂註而纂集之,豈不幸甚!”余遽對曰:此勝擧也……未幾,刻藏道場南遷雙徑,而余亦寄跡於兹。每禪誦之隙,即遊神斯典;研窮反復,頗得其端。由是、分章釋義,録實芟繁,融貫論文,會通疏記,三易寒暑,註藁始成。……萬曆已亥跋。

14【起信論捷要】

二卷。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一—三五)。明· 廬山沙門正遠註。僅就論文提挈綱領,庶使展卷便見指歸。(萬曆甲寅)

15【起信論續疏】

二卷。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三六—七六)。明· 沙門通潤述疏。

16【起信論直解】

二卷。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七八—一○八)。明· 匡山沙門德清,依法藏疏直解。

先就本疏,少删其繁,目爲“疏略”,刻於雙徑。後乃祖疏意,直注本文,貴在一貫,不假旁引枝蔓,便於初學。

17【起信論裂網疏】

六卷。大藏第四十四册(四二二—四六四),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三一九—三六四)。明· 靈峯蕅益沙門智旭述。

疏主認爲:起信、唯識,皆宗楞伽。而註疏家,不能以義定名,漫爾依名定義,致令二論乖同水火。今爲剖盡兩宗迷執,名之爲“裂網疏”云。——此解唐譯。

法喻爲名,一心真如爲體,觀察一切妄念無相爲宗,除疑去執,發起大乘浄信爲用,大乘方等爲教相。

18【大乘起信論略釋】

一九一八年,太虚大師在漢口編。全書第二十九册。

19【大乘起信論别説】

一九二○年,太虚大師在武昌龍華講經會講。全書第二十九册。

20【大乘起信論講義】

民國· 圓瑛法師講。見圓瑛大師法彙。

21【大乘起信論演義】

民國· 寶静法師講。通懷、顯明記。見全集下册。

22【大乘起信論述記】

民國· 慈舟大師述。妙燈、二埋記。見大師法彙。

23【 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民國· 守培法師著。南洋佛學書局版。

綱要分十:釋名題,敘來歷,究教體,辨行宗,判教相,顯被機,分位次,研修法,論斷惑,明證果。

——以上起信論註疏竟。

五八、 釋摩訶衍論

十卷,十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九一—六六八)。龍樹菩薩造。姚秦· 筏提摩多譯。

太虚大師云:“釋摩訶衍論,乃係釋起信論者。雖爲日本東密所崇取,而内容龐雜,大抵斷爲僞書。並且所謂筏提摩多之譯師,有無其人,皆在可疑之列。”(法性空慧學概論)

註疏五種

①【釋摩訶衍論記】

一卷。卍續藏第七十二册(三六六—三六七)。唐· 沙門聖法鈔。

②【釋摩訶衍論疏】

六卷。卍續同上(三六八—四一四)。缺中卷本末。唐· 沙門法敏集。

③【釋摩訶衍論賛玄疏】

五卷。卍續同上(四一五—五一三)。遼· 沙門法悟撰。

④【釋摩訶衍論記】

六卷。卍續藏第七十三册(一—八○)。宋· 沙門普觀述。

⑤【釋摩訶衍論通玄鈔】

四卷。卍續藏第七十三册(八一—一三五)。宋· 沙門志福撰。

五九、 大宗地玄文本論

二十卷,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六六八—六九三)。馬鳴菩薩造。陳· 真諦三藏譯。

論分四十分:

【卷一】

皈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

皈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 此二是序分。

【卷二】

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 明五種本位:

  • 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謂:五十一位,如次無超轉;一中具一切,名爲漸轉位。
  • 二者 、無餘究竟總持位: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向則信心,信心則佛地,佛地則十地,究竟有何次?
  • 三者、周徧圓滿廣大位: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徧圓滿。
  • 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
  • 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爲俱是位。

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

【卷三】

金剛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五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六

【卷四】

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第七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第八

【卷五】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九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第十

【卷六】

無盡無窮盡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一

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決擇分第十二

【卷七】

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三

一切虚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決擇分第十四

【卷八】

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五

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決擇分第十六

【卷九】

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七

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決擇分第十八

【卷十】

陀尸梵迦諾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九

陀尸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決擇分第二十

【卷十一】

尸梵諾本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一

摩訶[玨/覞]尸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決擇分第二十二

【卷十二】

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三

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決擇分第二十四

【卷十三】

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五

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第二十六

【卷十四】

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七

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 品大決擇分第二十八

【卷十五】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碍俱行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九

最極廣大俱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第三十

【卷十六】

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脱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一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無碍自在大決擇分第三十二

【卷十七】

解脱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三

廣大無盡解脱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四

【卷十八】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五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説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

——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論。

【卷十九】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卷二十】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

——已上四分是流通。

註釋一種

①【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

四卷。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七十三册(一三五—一六六)。清· 仁山居士楊文會註。

( [(王昍)/(王屾)]、丙英切。[囗@日]、方膺切。[玨/覞]、甘火切。)

仁山氏略註既成,歎曰:佛法之妙,有如是耶!夫佛法何以妙?心法之妙也;心法何以妙?自性本具也。自性雖具,非修莫顯。經中每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佛神力者,修德也。法如是者,性德也。“諸佛正徧知海,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衆生修因契果,皆佛加持之力也。此論爲佛法宗本,窮微極奥,故稱玄文。老子云:“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欲知玄妙法門,請觀此論。

六○、 入大乘論

二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三六—四九)。堅意菩薩造。北涼· 沙門道泰譯。

義品第一

明大乘方爲具足三藏,得成大果。

譏論空品第二

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羅,是化、非實。

順修諸行品第三

明佛法身在浄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六一、 發菩提心經論

二卷,十二品,一萬二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八—五一七)。天親菩薩造。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 發心品第二 願誓品第三 檀波羅密品第四 尸羅波羅密品第五 羼提波羅密品第六 毘梨耶波羅密品第七 禪那波羅密品第八 般若波羅密品第九 如實法門品第十 空無相品第十一 功德持品第十二

六二、 廣釋菩提心論

四卷,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六三—五七二)。蓮華戒菩薩造。宋· 沙門施護譯。

六三、 大乘法界無差别論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一册(八九二—八九四)。唐· 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説有十二種義,是此論體。所謂: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别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恒故,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顯示菩提心果,令見勝利;次則説彼所起之因,然後安立此出生相,及顯異名而無差别,於一切位無有染著,常與浄法而共相應,不浄位中無諸功用,於清浄位能作利益,一性涅槃,應知。如是十二義,論中次第開闡。

異譯一種

⑴【 大乘法界無差别論(一名如來藏論)】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一册(八九四—八九六)。亦“提雲般若譯”。

卷末批云:此非提雲所譯,前本方是,賢首即釋前本。此本“必是開元之後,後代重譯,但未知何代何人所譯”耳。

註疏二種

①【 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

一卷。大藏第四十四册(六一—七六),卍續藏第七十四册(一○四—一二二)。唐· 沙門法藏撰。

十門解釋:教起所因,明藏所攝,顯教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所詮宗趣,釋論題目,造論緣起,傳譯由致,隨文解釋。

②【法界無差别論領要鈔】

科一卷,鈔二卷。卍續藏第七十四册(一二三—一四八)。宋· 沙門普觀述。

六四、 佛性論

四卷,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一册(七八七—八一二)。天親菩薩造。陳· 真諦三藏譯。

【緣起分第一】 如來爲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破執分第二】 又分三品:

破小乘品第一 破外道品第二 破大乘見品第三

【顯體分第三】

三因品第一 三性品第二 如來藏品第三

【辨相分第四】

自體相品第一 明因品第二 顯果品第三 事能品第四 總攝品第五 分别品第六 階位品第七 徧滿品第八 無變異品第九 無差别品第十

六五、 究竟一乘寶性論

四卷,十一品,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一册(八一三—八四七)。元魏· 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寶意)譯。

先列本偈,後依偈釋。

教化品第一 佛寶品第二 法寶品第三 僧寶品第四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五 爲何義説品第七 身轉清浄成菩提品第八 如來功德品第九 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六六、 大乘寶要義論

十卷,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九—七四)。宋· 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六七、 大乘集菩薩學論

二十五卷,十八品,近十萬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七五—一四四)。法稱菩薩造。宋· 沙門法護等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 護持正法戒品第二 護法師品第三 空品第四 集離難戒學品第五 護身品第六 護受用品第七 清浄品第八 忍辱品第九 精進品第十 説阿蘭若品第十一 治心品第十二 禪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三 自性清浄品第十四 正命受用品第十五 增長勝力品第十六 恭敬作禮品第十七 念三寶品第十八

六八、 集大乘相論

二卷,五千多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一四五—一四九)。覺吉祥智菩薩造。宋· 天竺沙門施護譯。

釋五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聖諦、四静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鉢底先行、三解脱門、六神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六九、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二卷,五千多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一五○—一五四)。善寂菩薩造。宋· 沙門施護譯。

初明諸法皆從緣生,不離於識,廣引經證。次釋菩提無所得義,謂刹那王所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無所安立。若執無因,不集諸福,起染著心,感惡趣果。智者如實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七○、 大莊嚴論經

十五卷,十萬多字。大藏第四册(二五七—三四八)。馬鳴菩薩造。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廣集種種善惡因緣,令人返邪皈正。

七一、 菩薩本生鬘論

十六卷,八萬多字。大藏第三册(三三一—三八五)。聖勇菩薩等造。宋· 譯經院沙門慧絢、紹德等譯。

前四卷,聖勇護國尊者集:釋尊飼虎、救鴿、分衞、神化、不爲毒害、兎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畢竟得度,爲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凡十四事。文並明暢。

後十二卷,是寂變勝天論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共有三十四段。文無起止,殊難解釋。

七二、 手杖論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五○五—五○七)。尊者釋迦稱造。唐· 義浄三藏譯。

破世異執——執有新生有情。

七三、 寶行王正論

一卷,五品,近萬字。大藏第三十二册(四九三—五○五)。陳· 真諦三藏譯。皆五言偈。

安樂解脱品第一 謂:十善名安樂,惑盡名解脱。

雜品第二 明十惡過患;廣訶女身不浄;歎佛三十二相。

菩提資糧品第三 明相好、六通等因。

正教王品第四

出家正行品第五 説出家者應捨粗惑,修七聖財。及説十地大意,並教發願方法。